10月18日,由厦门市医学会主办,《国际呼吸杂志》编辑部协办,51黑料 (以下简称“三院”)呼吸科承办的第二届气道良恶性病变诊断与介入治疗研讨会在同安成功举办。
会上,第三医院特聘国际顶尖呼吸病学专家白春学为该院呼吸二科主任,带领科室提升呼吸病诊治水平和竞争实力。同时,三院也正式加入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今后,三院将在肺癌早期诊断等领域,与国际接轨,有望在全省起到带动和示范效应。
今后,同安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一流呼吸疾病专家的医疗服务了。上周日,白春学教授在第二届气道良恶性病变诊断与介入治疗研讨会上正式接受51黑料 的聘请,成为该院呼吸二科的特聘主任,从下月开始,他将在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四全天在三院坐诊,有需要的市民可以提前预约。

10月18日,由厦门市医学会主办,《国际呼吸杂志》编辑部协办,51黑料 呼吸科承办的第二届气道良恶性病变诊断与介入治疗研讨会在同安成功举办。此次参加研讨会的呼吸专家多达150余人,均为来自全国各地参与气管镜介入治疗的呼吸专家。其中,国内知名顶尖呼吸专家就有30多名。本次研讨会立足国内现状,结合国际发展趋势,邀请国内呼吸内镜介入技术领域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讲解呼吸内镜介入领域热点话题,获得了参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出席研讨会的全国知名专家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白春学教授,上海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李强教授,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呼吸科金发光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陈成水教授,山东省省立医院呼吸科林殿杰教授等。
第三医院成功举办气道良恶性病变诊断与介入治疗研讨会。
白春学教授肯定了第三医院呼吸二科的潜力。他告诉记者,接受特聘的原因是因为看中了该科的蓬勃朝气。
第三医院一年一变,而呼吸二科在厦门各大医院的呼吸科室中是个富有朝气的科室,积极为百姓解决各种疑难杂症,今后,依托物联网医学平台,步伐还可以迈得更大些。
他强调,在接下来,将带领呼吸科团队向他提出的“四有”理念和创造“四高”成果的发展学科战略战术迈进。加强三院呼吸科医师与国内外顶尖呼吸医师的联系和合作,增强其影响力。
“四有”理念:
国际大会有声音
国际杂志有影响
国际学会有位置
国际社会有认可
“四高”成果:
高科技含量
高创新内涵
高社会效益
高经济价值
第三医院院长叶惠龙介绍,近几年来,三院在服务岛外及周边群众就医,提高群众医疗满意度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其中,呼吸二科在气道良恶性病变诊断与介入治疗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工作,尤其是在气道的少见病、罕见病和疑难病诊断与介入治疗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连续两年获得了厦门市医学创新奖,连续在全国、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有分量的学术论文40多篇,现在还承担了卫生部三项科研项目。
呼吸二科能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全国各地呼吸病专家的鼎力相助,离不开厦门市委、市政府、同安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及“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发展战略思路。
叶惠龙强调,白春学教授是医学界呼吸领域的领军人物, 希望呼吸二科在白教授的直接带领下,能进一步拓宽临床、科研思路,帮助培养中青年技术骨干,整体提升呼吸二科诊治水平和竞争实力,在诊治疑难呼吸病、少见病、罕见病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为同安区乃至周边老百姓带来更多福祉,助力提升同安营商环境。
研讨会当天,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厦门肺结节诊治中心落户第三医院,该中心将帮助我省肺癌患者延长生命。三院成为我省首家加入中国肺癌防治联盟的医院,亦标志着第三医院在呼吸病学诊治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在全省起到带动和示范效应,与国际接轨。
白春学教授介绍,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将在全国100家三级医院设立分中心,每个分中心培养至少10名专家,每年可以为10万个以上的肺癌病人做早期诊断。通过早期诊断,把疾病防治“关口前移”,依靠各种现代化诊断方法,如低剂量CT等方法确诊肺癌,为患者把握最佳治疗时机。目前,该联盟已在全国开设了近50个分中心,白春学教授担任联盟主席。
肺结节诊治分中心成立后,三院呼吸二科将与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开展深度合作。由联盟提供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及庞大的人才库云端。分治中心会在联盟支持下,于近期联合社区开展肺癌预防、早诊、早治,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造福广大患者。
肺部结节的定性诊断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体检发现肺部结节人数有所增多。白春学教授表示,CT筛查发现的小结节难诊断的原因在于结节通常大小不一,新旧交替种类复杂,尤其是1厘米以下的微小结节,更是摆在医生面前的难题,万一错把肺癌当良性,那就会耽误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等拖到中晚期再治疗,疗效就会大大下降。
“结节超过5毫米的就要每三个月到半年随访一次,超过8毫米的就要及时手术,以免发生病变。”白教授建议,患者最好根据医生建议加强随访频率,密切关注肺部变化。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CT检查。
成为第三医院呼吸二科的特聘主任后,白春学教授表示,推动提升三院的肺癌早期诊断水平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拟从建立三院物联网医疗体检中心开始。他介绍,“物联网医学”是指把多种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医疗行业的设备中,通过大医院、社区、病人与医疗设备的现代化整体管理,实现远程医疗,共享知名专家资源。
确切来说,它是一个“大咖专家+基层医院+患者”的三级联动诊疗体系和平台,把无序的、水平不一的手工作坊式的看病模式,变成现代化、国际标准的流水作业模式,以“顶层设计、学术沉淀、创新技术、实战经验”为亮点,争取在三院设立物联网诊疗管理中心和示范基地,将有效辐射周边社区医院,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受益。

卢晔主任(右)在给患者做气道介入治疗。
如何传送病人的数据?
白春学教授介绍,物联网主要依靠无线传感器传送数据,有的是可穿戴的,有的是不可穿戴的。通过这些无线传感器,实时可靠地将数据传输到物联网的云端。也就是说,医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甚至是远在异国他乡,也可以通过这个设备为病人解决疑难诊断、治疗的问题。
下个月,他将牵头成立我国第一个物联网医疗专业委员会,第三医院呼吸二科主任卢晔将成为这个委员会首批成员之一。
三院呼吸二科主任卢晔介绍,第三医院呼吸二科是医院五个重点发展科室之一,定编床位30张,在上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肺部及胸膜肿瘤性疾病早期诊断、肺部弥漫性疾病鉴别诊断、慢性咳嗽暨慢性气流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部分呼吸内镜诊断与介入治疗技术在厦门市乃至福建省内均处于领先水平。
